2月26日上午,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市两会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开启“局长通道”。4位局长走上通道,围绕社会关切的耕地保护、交通强市建设、科技创新、法治优势转化等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4位局长对丽水的下一步发展
有何计划安排?
一起来看看~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潘惠健
记者提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持续抓好“双五双十双百双千”行动。请您谈一谈,自然资源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谋划和举措?
潘惠健:政府工作报告为自然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下步我们将持续在严格耕地保护和强化要素保障上精准发力。
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三大体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责任体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实行政府兜底种植管护等多方联动机制,有效推动耕地抛荒、撂荒和耕地流出问题整改;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常态化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全面夯实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责任。
二是工作体系。我们将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整合相关资源状况,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功能恢复、垦造耕地、林耕置换,推动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实现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和稳定种植。
三是监管体系。以土地卫片执法、耕地智保和田长制落实等为抓手,推动末端执法向前端审批、监管、服务延伸;严厉查处各类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力争实现新增违法占用耕地的“零新增”。
在要素保障方面:我们将构建和完善自然资源“1+2+3”要素保障体系,决不能因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因服务和效率影响自然资源部门形象。
“1”是指创新运用好“空间智配”这一数字化平台,提前服务重大项目科学选址、合理用地。
“2”是指“跨山统筹”运用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这两个市域统筹“指标池”,错峰解决好土地要素供需矛盾,全力保障项目用地。
“3”是指开展三大行动:即开展“百大项目”攻坚行动,以用地审批的“提速”推动项目落地的“加速”;开展“节地增效”行动,用足用好“增存挂钩”政策,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和闲置低效用地处置,以争取更多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开展“地质找矿”专项行动,力争在优势矿种和地热资源勘查上取得突破,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罗孝林
记者提问:2023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交通强市推进大会,发出了举全市之力大干交通的最强音。一年来,我市交通强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打算?
罗孝林:感谢您的提问,谢谢您对交通事业的关心!
2023年是我市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开局起跑之年。一年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知责、负责、担责,始终知重、负重、担重,秉持“项目为王、有为有位、变革创新”三大理念,用好“学字为先、干字当头、快字为要、争字提效”四字诀,实现了交通强市建设的良好开局。全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义龙庆高速、衢丽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顺利推进,山区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客货邮融合发展等多项工作成为部省典型案例。我市在“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工程”季度考评中2次获得5星评级,特别可喜的是在年度综合考评中获得全省第二,将获4000万元专项激励,再次刷新了丽水交通在全省历年考核激励中的最好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交通运输厅倾斜厚爱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共同奋斗、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结果。
困在路上,仍然是丽水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修桥铺路,积德行善,交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以“交通先行”坚毅笃行“丽水之干”。
一是坚定不移锚定“三大跨越”。我们将围绕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实现从全省末梢向区域枢纽跨越、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跨越、从传统交通管理向现代交通服务跨越。
二是坚定不移打造“九大标志性成果”。我们将以构建“311”交通圈为牵引,着力打造重大标志性成果。农历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我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义龙庆高速丽水段已落地开工,年内我们还将建成丽水机场、水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重大标志性项目。
三是坚定不移实施“七大战略性引领性工程”。我们将紧盯116个总投资3800亿的项目,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力争年内完成综合交通投资突破200亿元,以大项目拉动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我们将坚决扛起交通强市参谋部、协调部、作战部的职责,以“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跃进”的状态,努力把初心刻在铁轨上,把使命写在大道上,奋力当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开路先锋。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翁伟荣
记者提问: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作出了“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引领塑造发展新优势”。请问我们科技部门将如何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翁伟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丽水科技创新工作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2023年,丽水以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为引领,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取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6项工作破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四个指标三年倍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三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充分激发了“山区也能搞创新,加快发展更须搞创新”的“丽水自信”。
2024年,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要求,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从产业、企业、平台三个维度持续发力,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做好“赋能”文章。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定位科技、科技索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出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147”为特色的“浙丽转”丽水路径,九县市区和开发区都聚焦1条产业链联动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解决一批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小切口”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在企业培育上做好“登高”文章。重点抓好科技企业的“扩面提能”:在扩面上,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家。在提能上,主要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把研发机构建设好、发展好,力争实现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
三是在平台支撑上做好“造峰”文章。一方面,实施省级科创平台倍增行动,加速推进浙西南科创产业园、浙江大学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等“十大科创开放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0家以上。另一方面,以超常规力度巩固提升我市现有的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加强实体化研究院的绩效考评,力促研究院出成效、出成果。
市司法局(市行政复议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江风
记者提问:众所周知,这几年丽水法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继续深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如何把丽水的法治优势转化成营商环境的优势,您有什么新的思路和举措?
陈江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先后创成法治浙江示范区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法治化营商环境也逐步优化,去年有三个法治项目被评为全省主动融入“三个一号工程”最佳实践案例。但是对照上级要求和企业期盼,还是存在不少短板:个别地方还存在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现象;有的惠企政策兑现还不够及时;有的执法检查过多过频、烦企扰民,有的行政处罚没有做到惩教结合,一罚了之;有的法治服务不够精准,不能帮助企业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2024年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以增值化服务的理念,着力完善三个体系。
一是通过“审督清”完善政策体系。“审”是加强对涉企政策的合法性审查,确保政策依法公平。“督”是对政策执行开展法治督察,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清”是对已出台的政策定期进行质效评估,及时清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二是通过“教优转”完善执法体系。“教”是根据丽水企业、产业的特点制定合规指引,用教科书的方式让企业了解法律法规的边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违法有清晰的预判;“优”是通过优化执法手段,推行综合查一次、网络共享执法、远程监管等,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烦企扰民;“转”是转变执法理念,把执法重点从后端的处罚向前端的监管转移,帮助企业减少违法,扩大轻微违法首违不罚范围,减少小错重罚。努力打造有力度更有温度的行政执法。
三是通过“增警服”完善服务体系。“增”是增加基层立法联系点倾听企业心声,增加执法投诉举报渠道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警”是运用司法执法大数据,精准分析企业存在的行业性、普遍性问题,及时预警,防范法律风险;“服”是整合司法执法机关和律师、公证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丽水的营商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