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双岗建功丨刘水媛:从“知心大姐”到“民意传声筒”
(发布日期:2025-09-24 17:51 作者: 遂昌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西畈乡人大主席团 浏览量:


在遂昌县西畈乡的湖岱口村,提起县人大代表、村妇联主席刘水媛,村民们总爱说她有两副担子:一副担着巾帼经纪人的创业担当,让山坳里的闲置劳动力捧上“家门口的饭碗”;一副挑着人大代表的履职责任,走村入户为民生疾呼。从扎根基层的妇联主席到为民代言的人大代表,她用近十年的时间,在乡村的土地上踏出了一串扎实的脚印。

从“知心大姐”到“民意传声筒”:妇联岗位上的履职伏笔

IMG_20250822_084054.png

2016年,刘水媛当选湖岱口村妇联主席时,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她走家串户调解婆媳矛盾、帮留守妇女申请救助金、给留守儿童办“周末课堂”,成了她的日常。湖岱口村下辖21个村民组,散落在海拔435米的山坳里,她走遍了全村362户人家,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家长里短:谁家老人常年犯腿疼却难以进城看病,哪家媳妇想在家门口找点活计,哪个孩子上学远不方便……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记录,后来成了她履职人大代表的“资料库”。2021年,刘水媛当选县人大代表,第一次走进县人代会会场时,她的包里装着3份调研报告,全是从妇联工作中攒下的“急难愁盼”。“当妇联主席时,我是妇女群众的‘知心大姐’;当人大代表,就得做全乡人的‘传声筒’。”她常说,妇联岗位让她学会了“蹲下来听民意”,而代表身份则赋予了她“站起来解民忧”的力量。

一份议案催生“流动医院”:医疗民生的破题实践

IMG_20250819_101809.jpg

湖岱口村距县城66公里,山路蜿蜒陡峭,村里一半以上都是老人,出门看病要走很久的路,“看病难”是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19年刘水媛提交《关于在偏远山村增设标准化卫生站的建议》。建议提交后,她多次主动联系县卫健委、财政局等部门,但由于山区常住人口分散,建站成本高、医护人员难留,相关部门最终创新推出“流动医院”方案:由县医院统筹全科医生、护士和检查设备,每月4天定点进驻,开展诊疗、体检和送药服务,打通了山区百姓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IMG_20250819_101704.jpg

IMG_20250819_101640.jpg

如今,“流动医院”成了村里的“暖心地标”。72岁的村民廖奶奶摸着刚测完血压的胳膊笑:“以前头晕扛着,现在医生上门量血压、调药方。”据统计,流动医院运行以来,累计为湖岱口村及周边村民诊疗1200余次。

袜业加工盘活“空心资源”:巾帼经纪人的创业答卷

“光提建议不够,还得带着乡亲们找路子。”2025年,刘水媛盯上了村头闲置多年的林业站旧址。这栋两层小楼长期未使用,墙皮脱落、杂草丛生,她却看到了商机。作为县妇联培育的“巾帼经纪人”,她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对接诸暨袜企,谈下来料加工订单,把林业站改造成标准化包装车间。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不足、人员招募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解决资金难题,她四处奔走筹措;没有技术,就多次前往外地学习取经;为招募员工,她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凭借着不懈努力,如今她的袜业来料加工业务已颇具规模,建立起多个加工点,为当地12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不乏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现在的林业站旧址,黑色彩钢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车间里“哒哒”的订标声成了山坳里的新乐章。53岁的刘大姐边麻利地叠袜子边算账:“一天干5小时,挣50块,比在家里蹲墙根晒太阳强多了!”

IMG_20250526_131550.jpg

从妇联主席到人大代表,从民生建言到产业带动,刘水媛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当代表就要敢说话,当经纪人就要能办事,”她指着窗外青山,“山不转水转,只要我们肯琢磨,总能给乡亲们找出路。”这或许正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最朴素的担当——让每一份建议落地有声,让每一次尝试惠及乡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