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宇驰
吴克甸,男,1937年9月21日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庆元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三次获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科技致富能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最美老干部,并多次被评为丽水市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潜心钻研食用菌
吴克甸出身于松源镇北门村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他与“食用菌”打交道,始于1962年。老法栽培与推广,草菇研发与栽培,是其此后十余年的主业。
1979年4月,吴克甸应邀参加县科技座谈会。在会上,他大胆提出了用木屑生产香菇,可以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县领导觉得这想法可行,于是这位农民来到县科委,从事食用菌科研工作。
很快,吴克甸就着手引进菌种进行栽培。当年10月,代料香菇栽培成功。次年,他把这项技术在10个基层点推广,单产量达国内先进水平;接着他又开始推广段木人工接种栽培香菇技术,再获成功;至此,沿袭800余年的古老“砍花法”,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86年大年初一,得知福建古田已在研究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法(袋料栽培法),他顾不上过年,就和同事跑去参观了。在此基础上,他成功研发了更为先进的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法。不久后,他的这一成果在全国各地被积极推广。
这也改变了庆元香菇的传统生产习惯,由到县外种菇转为家庭种菇。同时,还带动脱水烘干业、鲜菇冷藏业、食用菌机械制造业、运输包装业以及塑料业的发展。
为了使“庆元香菇”品质得到提升,他对食用菌的研究也到了“白热化”程度。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翻阅了大量有关食用菌方面的书籍,走南闯北考察学习,并结合庆元县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培育的品种一个接着一个。
他像是着了魔,不分昼夜,连节假日都不休息,只顾拼命工作。一次,半夜三点多,他突然来了灵感,赶紧披衣跑向实验室,被他惊醒的妻子还以为他得了“夜游症”呢!
十多年转瞬即逝。他的研究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
他与其他科研人员研究成功的241—4等菌种,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袋料上栽培获得与段木栽培菇相似品质,产品大量出品国外;他还攻克了灰树花栽培难题,填补国内人工栽培空白,并参与灰树花多糖提取物(保力生胶囊)的研究开发工作;1998年退休后,他还主持研究了3个省级科研课题,1个县级科研课题,均通过省级、县级鉴定。其中“食用菌胶囊菌种”课题,专家认为属国内先进水平;“袋栽花菇免割保水膜袋技术开发与研究”,是2004年前,庆元食用菌栽培中唯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项目。目前上述两项成果,已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效益显著。
真心让菇民致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庆元引进科技、推广科技,大力开展香菇生产,成了当务之急。这项工作让谁来做好?
吴克甸二话不说,主动揽下苦差事,带着8名同事下乡巡回辅导,推广段木新法栽培香菇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个相对闭塞的深山小县,想要菇农改变老法制菇的生产方式,真不知要费多少功夫。可时间又不等人,怎么办?只有走村入户推广,有时甚至给菇农当“长工”。
这个山头走了,又跑到那个山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吴克甸的团队,几乎走遍了附近松溪、政和、云和、龙泉等县的山间茂林。他们走到哪里,哪儿就播下了科技的“星火”,哪儿就长出用新法生产的清香阵阵的香菇。
1986年,庆元推广人造菇木露地栽培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吴克甸更忙了,他带领研究所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
当年的《丽水日报》曾这样报道:这一年,吴克甸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与几位同事一起,先后培训示范户586家,技术指导2000户、5000多人次。
有了像吴克甸式的香菇科技推广员,我县的香菇生产在此后迅速崛起。据《庆元县志》记载:1986年至1991年,庆元人造菇木从149万段增加到4069万段;推广普及行政村从80个增加到340个;产值从200万增加到7500万元;1994年庆元香菇生产量达1.5亿袋,干菇产量上万吨,这相当于当时整个日本一年的干菇总产量。
全心为社会作贡献
吴克甸总是这么简单的概括自己:“我的技术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理应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报之于党交托的事业,用之于人民身上。我首先要为国家致富,为人民致富……”
也许有人会问,大名鼎鼎的吴克甸能使菇业重振雄风,肯定身家不菲。然而事实却令人难以置信。1990年5月1日的《丽水日报》曾这样描述:他,在技术推广中从来没有收受过一份报酬,他仅靠微薄的工资生活,穿的是普通的衣物,抽的是低档香烟,家里的一台黑白电视机一直用到1989年。经他技术指导的菇农,许许多多成了万元户,可他,却仍然两袖清风,举家节俭。 在吴克甸卧室仍可以看到,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别无其他高档家电。在家人眼里,吴克甸一直习惯于这种清贫乐道,但是他一直很自豪“因为他去庆元哪家菇农家都会有饭吃。”
当时,也有人劝他辞职“自己单干”,也有外县、外省的单位想用高薪聘请他,但他都一一回绝了。他认为自己的技术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应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报之于党交托的事业,用之于人民身上,为国家致富,为人民致富作出贡献。
2010年,吴克甸获得最高人才奖——特殊贡献人才奖,获得10万奖金,他毅然将全部奖金捐献出去,其中7万元捐赠给县关工委用于今后的贫困大学生爱心助学,3万元捐给食用菌科研中心用于科研经费。
他,从1962年起从事食用菌科研工作,在这漫长的50多年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食用菌科研事业上,为食用菌行业和庆元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退而不休,用一生在钻研食用菌科研,用荣誉汇报家乡和社会,让更多的山区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因此被农民尊称为“现代吴三公”“当代菇神”“中国菌菇界的袁隆平”;他,穷其一生、倾其所有,舍小家为大家,用平凡的言语和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贞和老人大代表的无私奉献,给人们以鼓舞和启发……■
(作者单位:庆元县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