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

从2011年开始,浙江、贵州、四川等8省50余万亩茶园的茶农发现,以前直接烂地里的茶树修剪叶等废弃资源竟然可以卖钱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松阳、遂昌等地的几千家制茶厂发现,生产中产生的副茶,竟然有人长期收购,而且价格还不低。
十余年来,不管是茶农还是茶企,因此都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带来这些变化的人叫范正荣,丽水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喝到吃用 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在很多人的眼里,茶叶仅仅只能泡茶水。然而,茶叶到了范正荣的手里(厂里),变成了各大饮料企业、含茶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可制作出茶饮料、奶茶、茶饼干、茶面条、茶糖果、茶叶香肠、茶叶年糕、茶叶牙膏、化妆品等含茶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了茶叶从“喝”到“吃”“用”的转变。

范正荣曾做过多年的茶叶经销商,随着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大幅增加,茶叶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茶叶销售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很难有大的上升空间。
2007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一期培训班的学习,在中茶所鲁成银副所长的指引下,让他意识到“茶产业转型必须走精深加工之路”。为此,范正荣凭借多年积累的茶叶销售优势,开始向茶叶精深加工转型。
经过深入考察和市场调研,2008年,范正荣成立了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全价利用、跨界发展”的理念,引进功能性速溶茶粉生产线和各类粉茶生产线,推动茶叶向精深加工、茶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名优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档茶和茶末、茶片、茶梗等副产品,以及茶树修剪叶等“废弃”资源,实现茶叶资源的最大利用和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废弃茶资源利用 助力共同富裕
在公司成立前,范正荣偶尔收购这些副茶,销往福建等地,由于运输成本高、价格低、利润低,大家都不大愿意做这事,所以很多茶厂要么低价处理,要么就直接倒了,浪费严重。

“2011年,我们的速溶茶粉项目投产后,直接收购茶厂的副茶,明显带动了中低档茶的价格。以今年为例,浙南茶叶市场的香茶末就达到了每斤8-9元,比2010年上涨4-5元,同时为松阳县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茶产业的效益,实现全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范正荣介绍。
根据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仅松阳、遂昌两县就有大小茶厂7000余家。对于这些大小茶厂,由于范正荣的企业开始收购副茶等原本废弃资源,效益明显提升。

“名优茶生产中会产生近20%左右副茶、低端茶,每年这些茶厂将产生6000余吨副茶等,以每斤8元计算,就可增加近1亿元的收入,相比以前,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啊。”范正荣说。
范正荣的企业不仅在松阳县拥有自建茶园、订单基地,还在浙江省内其他县市,云南省昌宁县、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邛崃市等多地;通过在浙南茶叶市场设立的振通宏茶叶经营部与加工户以合同收购方式带动加工户2300户(带动茶园约34500亩)其他方式在丽水市及周边县市联接基地136000亩。

不仅如此,公司近几年每年需要这些原料2万余吨,按每公斤原料增加1元计算,每年就可为浙江、贵州、四川等8省50余万亩链接基地的茶农增加收入2000万元,一定程度助力了丽水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二连冠”,更对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茶农发声 助力茶产业健康发展
在茶产业里摸爬打滚30多年,范正荣对丽水茶叶产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情怀。
自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范正荣围绕“茶叶”问题,提交过不少与茶产业健康发展有关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近几年茶叶快消品的迅猛发展,以及茶叶市场的细分,茶叶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茶叶电商的快速发展,茶叶电商人才缺口大,线上和线下融合程度低、冲突大;茶叶仓储、物流和金融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丽水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今年的两会上,范正荣提交了《关于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推进丽水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的大战略、大产业来打造;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研究保障茶叶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规模化经营,打造茶叶界的“富士康”;加快科技创新、搭建平台载体、开拓国外市场等。

“这么多年来,我以茶为业、以茶为生,很希望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同时,茶叶还涉及到松阳全县40%人口就业、50%农民收入来源、60%农业产值来源,只有茶产业健康发展了,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广大茶农效益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大家共同富裕了,才是我们感到最幸福的事。”范正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