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中国人大》《浙江人大》杂志 《浙江日报》《丽水日报》 相继刊登关于 《丽水人大:一条建议保护好“鸟中大熊猫”》 的相关新闻报道 ↓↓↓ 



中华秋沙鸭 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 

全球濒危物种 仅存不足3000只 冰河时代的“幸存者” 距今1000多万年 对环境十分挑剔 被学界称为生态环境指示物种 
作为鸭科动物,却一反常态的喜欢上树 一起来看文章 ↓↓↓ 丽水人大:一条建议保护好“鸟中大熊猫” 冬日的瓯江畔,水光潋滟,鸟影翩跹,宛若一幅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画卷。在这翩跹飞舞的鸟影中,十余只红嘴、头顶长羽冠、鱼鳞纹肚皮的鸟儿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正在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越冬。 “太好了,以后每年中华秋沙鸭都能在丽水安心过冬了。”丽水市人大代表陈志伟高兴地说,得益于人大代表、检察建议“双转化”工作机制,中华秋沙鸭在浙江省内有了稳定的越冬栖息地。 2022年,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在浙江省内市级层面率先出台《丽水市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制度化推进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凝聚起公益诉讼保护更大合力。通过双转化机制办理代表建议,推动市重点工程“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临时停工“改道”,为中华秋沙鸭留足宝贵的栖息空间。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我国的“国鸭”,已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鸟类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每年10月到转年4月,中华秋沙鸭会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越冬,而沿江绿道建造带来的工程施工、人类活动等会对它们的栖息与生存造成威胁。”陈志伟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对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保护的代表建议,希望重新评估市重点工程“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项目”。 丽水市人大在收到代表建议后,即刻向检察机关进行了转交办理。市、区两级检察院收到建议后,发现即将动工的重点工程确实可能致使中华秋沙鸭栖息环境遭受破坏,于是两次联动召开磋商会,通过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志愿者参与等形式,督促区级政府、行政机关及时依法履职,调整优化项目方案,助力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公开磋商,各方对栖息地段优化工程方案、采取禁渔措施及禁用外来物种等问题达成共识,并聘任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和野生动物专家为“工程监督员”,对工程后续施工进行监督。 随后,重新提交的涉中华秋沙鸭栖息地段工程新的编制规划,绿道设计绕开了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栖息地,并通过缩减绿道宽度、增加生态屏障等,真正做到“工程为动物让路”。如今相关地段工程已停工并封闭道路,直到中华秋沙鸭离开后继续施工。 这是人类“退”的一小步,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进”的一大步。人大代表、检察建议“双转化”工作机制,便是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理念中的有力探索。 过去,代表建议和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相互转化渠道不够畅通,存在片面化、碎片化、临时化等问题,监督成效不够明显。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深入基层调研、认真分析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该机制将重点转化领域限定在具有丽水辨识度的“红、绿、古”公益诉讼范围内,通过在保护红色文化史迹、绿色生态资源、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领域重点开展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大代表、检察建议“双转化”工作机制出台后,有利于从人大代表建议中发掘案件线索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同时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梳理问题对策转化为人大代表建议,实现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实时、动态的“双向衔接转化”,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和检察法律监督工作双赢多赢共赢,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机制中还规定了人大代表提前介入的相关做法,通过安排引导具有专业知识、特色专长、所在区域的人大代表提前介入案件办理,进一步强化代表作用发挥。同时,线上数字平台和线下联络点实体平台常态化转化相结合,既发挥了数字化改革的优势,又拓展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