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近7万同胞遇难,这是一个无法被忘记的时间,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让人们最深切地感受到了灾害的无情,国家将“5月12日”设定为“防灾减灾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024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如何避险自救?我国又出台了哪些防震救灾的法律法规呢?其实,依法应对才是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减灾能力的根本。所以,不要等到灾害来临才想起制度和法律。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国家对于防震救灾的法律知识!!!! 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最高的 法律性文件 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施行。 《防震救灾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它主要调整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公民在防震救灾中的责任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公民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对公民的规定主要有:任何个人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评审结果;国家鼓励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全文 (点击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