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全省人大监督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莲都人大以题为“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 探索基层人大监督新路径”作了书面交流。
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
探索基层人大监督新路径
去年以来,莲都区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选题精准化”要求,开展乡镇(街道)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工作,着力贯通“乡镇(街道)人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平台”和“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行管理、决策的村民自治平台”,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机衔接。
一、把准工作定位,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于法有据、工作有需。
党的二十大指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贯通“两个平台”是以法治保障基层民主的实际行动,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履职,以保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为切入点,探索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助推基层民主落实落地。贯通“两个平台”是推动基层人大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当前基层人大监督工作大多停留在乡镇街道层面,在保障村级群众自治方面存在监督“空白”,开展乡镇(街道)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将人大监督向村级延伸,推动基层人大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贯通“两个平台”是擦亮基层民主“金名片”的现实需求,近年来,调研发现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票决事项临时添加等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乡镇(街道)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可促进“阳光票决制”更好落实。“阳光票决制”模式先后被写入浙江省委《决定》、入选民政部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二、凝聚监督合力,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创新赋能、联动推进。
区人大常委会在党委大力支持、掌握群众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厘清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工作思路。

一是创新监督机制。制定乡镇(街道)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实施意见,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开展履职活动。将阳光票决涉及村集体项目、土地、集体资产等事项列入重点监督内容,人大代表通过现场监督、专项视察、专项报告等方式,对“事前、事中、事后”等票决程序进行全流程监督。乡镇人代会(街道民主议政会)每年听取本级政府(办事处)关于“阳光票决制”实施情况的报告,年终组织满意度测评,并邀请“三专成员”论证评估。

二是强化协同联动。建立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与纪检监察、社会工作部、村监会四方联动监督机制,共同参与人大监督“阳光票决制”工作部署、村务联席、票决现场监督等工作。建立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政府(办事处)联动整改机制,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闭环工作体系,即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将发现的问题转交本级政府,由本级政府责令村委会改正不合适的行为,及时向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反馈整改情况,一并通报人大代表,持续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安排人大代表定期走访联络点,关注“阳光票决制”开展情况,并建立履职清单,人大代表参与监督“阳光票决制”设为履职指标之一,通过履职赋分评选“先锋代表”。

三是坚持数智赋能。打通莲都人大数字工作台与“阳光票决管理系统”的数据壁垒,人大代表能够在线查阅有关事项票决全流程,实现问题反映一键通达、过程可追踪、结果可查询。数字平台视频画面实时共享,人大代表对票决事项传阅、会议录屏、投票计票等“云票决”场景开展实时监督,用数字化手段消除人大监督“死角盲区”。
三、顺应群众期待,贯通基层民主“两个平台”落地有声、常态长效。
自工作开展以来,人大代表共参与监督“阳光票决制”村级重大事项938项,其中票决通过事项930项,通过率达99.2%,村民知晓率达99%以上、满意率100%。

一是实现了精准监督新作为。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发现损害村民民主权利的情况,第一时间督促政府(办事处)责令村委会依法履职,打通人大监督基层民主“最后一公里”。比如,联城街道人大全流程介入武村村集市迁建项目票决事项监督,助推集市迁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及时组织代表对事项“回头看”,关注集市运行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激发“票决事项”的“长期效应”。

二是展现了基层民主新气象。一方面,对票决事项全流程监督,为村务监督注入“人大力量”,促使村干部规范用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群言群语”,减少社会矛盾。比如,黄村乡人大加强同乡纪委、村监会的联动,出台“阳光治理”实施意见,转村委的“疑难杂症”为村民的“解决对策”,从根源上减少产生矛盾纠纷。黄泥墩村通过票决的事项从未发生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从一个“上访村”转变为“先行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三个国字号荣誉。

三是注入了乡村振兴新动力。区人大常委会以监督“阳光票决制”保障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通过共商共议、共同票决,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工作。比如,丽新乡人大开展“交投”矿业项目事前监督,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参与村务联席会论证,最终土地流转方案全票通过,促进全乡增收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