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七十年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大制度七十年|陈耀东:我就是爱多“管闲事”,一生都在管老百姓的事
(发布日期:2024-09-18 10:02 作者: 宣传信息处 青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在青田侨乡,中德混血的陈耀东是个知名归侨。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窝,有着一幅外国人的相貌,却说着一口地道的青田方言。他不仅是一名归侨,更是一名爱“管闲事”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涉及华侨、侨眷和普通群众的大事小事,他都愿意听一听、管一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陈耀东敢于发言、为民发声,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点击播放视频

“很敢说话”的人大代表

2003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当天下午,陈耀东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他觉得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应该争取为侨发声。于是陈耀东把请求发言的小纸条传递给浙江代表团团长。

1.jpg

“没想到我真的得到了10分钟的发言时间。”陈耀东回忆,他讲述了侨胞侨眷在国外面临的种种困难,建议有关部门加大为侨服务力度,保障侨胞侨眷的合法权益。“去北京开会前,有领导特意叮嘱我‘说话别太直’。”陈耀东笑着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敢说的人,担心他在现场情绪激动。但他的那一番发言还是得到了认可,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敢讲真话、熟悉侨情的好代表。

2.jpg

生活在侨乡,工作在侨联,很多家人朋友也是华侨,陈耀东深知华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同胞,还将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带回国内,助力家乡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关心侨胞侨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陈耀东提出多份和华侨相关的建议,其中提出的《关于侨联组织与公检法部门建立涉侨案件协调沟通机制的建议》,还得到了中国侨联给予的答复。在相关建议的推动下,为侨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不少华侨回国后特意找到陈耀东,点赞他为侨发声。

3.jpg

7岁回国,从一个听不懂中文的混血儿成长为一名关心国家社会发展、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耀东坦言,父亲陈铭奎是他的榜样和领路人。陈铭奎三十年代出国谋生,1957年回国后,积极参与家乡建设,连续被评为县、省农业劳动模范,并于1980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父亲是怀着建设祖国的热情回国的,第二年就得到受到全国人大民侨委、中国侨联的表彰,表扬他在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陈耀东说,父亲十分爱国,社会责任感强,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他都主动关注和提出建议,为他树立了榜样。“我的性格直爽、敢说真话,其实都是从父亲那学来的。”

当选人大代表后,陈耀东不仅为侨发声,也为民谋福祉。他的一份《关于尽快建造青田高速公路南进出口的建议》改变了青田县城下不了高速的状况,一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原来,高速公路经过的瓯江流域正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鼋的栖息地,成了当地高速口修建的一大难题。“生态一定要保护,但地方发展也很需要便捷的交通。”陈耀东积极调研,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递交了《关于尽快建设公路公路青田(南)出口的要求》,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后经专家调研论证,决定将鼋保护区迁移至水源环境更好的瓯江上游,使得该工程很快得以落实并建成。

4.jpg

陈耀东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时间里,提交了64件建议,内容涉及华侨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其中有3件被评为优秀建议案。“参政议政这5年,我尽力了。作为归侨人大代表,能直接反映侨乡人民的呼声,感到无比自豪”。

5.jpg

如今,75岁的陈耀东依然热衷政策宣讲,过着“退而不休”的晚年生活。他每天都收看新闻、报纸,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创作成“打油诗”“顺口溜”“三句半”,以青田方言形式,向海内外华侨和当地群众传递党的声音,成为青田的“百姓名嘴”。有的人说他退休了还多管闲事,陈耀东却说他就是“爱管闲事”,“一生都要为侨服务、为民发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