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都区雅溪镇雅里村,每年腊月里最热闹的不仅是年味渐浓的街巷,更有文化礼堂里的沉浸式“村晚”。作为连续六届“村晚”的总策划,莲都区人大代表、雅里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李尚虹用十年时光,在浙西南这个古村落里书写着“文化兴村”的履职故事。 
阵地升级 十年深耕构筑文化新坐标 
自2014年雅里村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李尚虹便担任了管理员一职。她深知,文化礼堂不仅是村民活动的场所,更是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精神家园,于是将目光锁定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上。面对当时新建成的文化礼堂使用率不足的问题,她创新建立“驻堂”制度,每月15日定期在礼堂接待群众,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至雅溪镇人大,通过人大力量争取到区文广旅体部门、雅溪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成功打造出集非遗展示、技能培训、文艺展演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十年间,这位“礼堂管家”组织四季村晚、传统节庆活动、戏曲进礼堂、民俗文化展等特色活动500余场,培育出“雅里村草根明星文艺队”、“火笼果合唱团”、“守家宝文艺队”等6支文艺队伍。2023年重阳敬老礼上,她推动制定的《雅里尊老公约》被写进村规民约,让传统礼仪焕发新时代光彩。
非遗蝶变 百年文脉绽放时代新光彩 
当文化阵地初具规模,李尚虹开始思考如何让沉睡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要让老技艺成为新名片!”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选区十七届人大代表后,李尚虹充分发挥代表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她在区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北乡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如今正在家乡落地生根。她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主动参与400多年历史的雅里村庙会文化史料整理工作,促推雅里村陈十四信俗、雅里板龙2项省级非遗项目,雅溪竹编、马弄村木偶戏、雅里庙会3项市级非遗项目,泄川岱后采茶灯彩、库川板凳龙、上黄村台阁表演3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在2025年“村晚”舞台上,由她编导的非遗竹编秀《这里是雅里》通过新媒体直播获7万点击量,点赞数超过2万,雅里村因此“涨粉”无数。
振兴赋能 双向奔赴绘就文化新图景 
“文化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随着文化生态的持续活化,这位代表的履职重心开始向发展动能转化。 李尚虹始终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承诺,将文化振兴的宏大命题具象为百姓的“文化心愿清单”。翻看她的履职笔记,73岁的潘大爷想学短视频拍摄,返乡青年小陈的民宿文创需求跃然纸上。她主动链接多方文化资源,通过协调书画、摄影等协会驻村传艺、联动青年群体开设新媒体课程,在田野阡陌间搭起文化供给桥梁,累计培育出村级文化骨干8名,真正让文化振兴扎根乡土、反哺民生。 站在新修缮的古戏台上,李尚虹又有了新规划:“今年要推动‘代表+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文化礼堂变身共富工坊。”这位人大代表,正用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