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种稻,稻下养鱼。早在1300多年前,“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丽水先民常规的农业生产方式。时至今日,“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的稻与鱼共生共存的温饱之道,不断发展成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2024年12月,《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经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通过,将于2025年6月5日(即“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起正式施行。
立法实践
在法治轨道上为千年农遗保驾护航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种养人员减少、野生鸟类捕食、种养成本增加等问题出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也遇到一定挑战,亟待立法予以系统保护发展。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的立法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实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早在2023年3月,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就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青田、庆元、云和、缙云等地开展调研,全面收集、整理各地稻鱼种养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做法。
在立法过程中,丽水市人大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特别是听取稻鱼种养户等生产经营者的声音。同时,在青田县方山乡设置动态基层立法联系点,针对农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域的重点问题,专门收集社情民意。

30余场各类座谈会,500多人次的参会规模,近千条意见建议……围绕“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世界农遗“源于青田,但更要利于全市”的立法思路,不断逐渐凝聚起“‘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主要由遗产地履行保护职责,全市各地注重传承利用‘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并向‘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跃迁,促进农民增收”的立法共识,同时确定保护重点包括稻鱼共生传统种养技术、传统水稻和青田田鱼种质资源、传统稻鱼文化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农遗形态、内涵的延续传承。
最终成型的《条例》共六章三十六条,明确青田县层面履行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属地保护管理,加强对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精准划定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纳入核心保护区范围,规定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方式、在核心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以及数字化动态监测有关遗产保护相关情况。
《条例》还在努力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广和发展稻鱼共生种养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补偿机制,支持各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授权各县(市、区)政府具体制定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区域的设置条件和扶持政策。
交相辉映
在传承利用中点燃农遗文旅火炬

在青田县方山乡石前村的秀峰葱茏间,有一座独特的鱼形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林田交相辉映。这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是青田文旅的热门打卡地。
为了让法律法规走入日常生产生活、走入人民群众,《条例》第三章“传承利用”明确,支持设立展示厅、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宣传、展示稻鱼共生系统概念内涵、重要价值、传统技术、保护理念、名特产品、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同时,《条例》规定,当地政府应当组织收集、挖掘、整理与稻鱼文化有关的历史材料,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有关的文物、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青田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在于传承,传承在于继往开来。如今,游客还可以参加“稻鱼之恋”系列开犁仪式、丰收活动,品尝田鱼捞饭、田鱼炒粉干、青田米咖,住农遗鱼悦坊、农遗方山谷酒店,沉浸式感受稻鱼文化。而这些,都即将受到“法律保护”。
《条例》还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发具有稻鱼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在经贸、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中使用和推广稻鱼文化旅游品牌。2024年5月,田鱼还“游”到了荧幕上,《青田小田鱼》动画片开播仪式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启幕,吸引众多业界人士和动漫爱好者的目光。
稻香鱼肥
在产业发展中带来群众增收好“钱”景

“想起去年真是个好年景,一亩田能产出一千斤的稻谷,外加一百多斤鲜美的田鱼。”日前,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吴勇强满脸笑意地说。他流转了上百亩土地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仅让荒废的土地重获新生,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让更多村民依托稻鱼共生在家门口致富,多年来,青田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对全县稻鱼共生产品进行“五统一”产供销模式,让稻鱼米每斤价格跃升10元以上,形成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共富产业。
“农遗出良品”的成功种养模式,更是让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东西结对帮扶重点产业,也正在被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此外,青田粉干等稻鱼米深加工产品越洋出海,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优质“洋货”。
农遗的可持续保护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加持。为此,《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拓展稻鱼、稻螺、稻虾、稻鳖、稻蛙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动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云和县大力推广稻鱼、稻鳖、稻蛙等梯田“稻+”共生产业,提高种植收益,打造具有观光、体验、研学功能的生态农业景观;松阳县斋坛乡实施“稻+菌”“稻+蛙”“稻+鳖”“稻+鳅”等多种新型种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发展初见成效,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古人的温饱之道,也是今人的共富之路。”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制定顺应了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其中还包括了品质建设、生态价值实现内容。比如推动制定稻鱼米、田鱼干等农产品的各类标准,推进稻鱼共生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相关产品市场认可度和溢价价值,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品牌营销,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