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月25日上午
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代表通道”开启
5位市人大代表
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集中采访
一起来看看
▲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任卫忠
记者提问:茶产业是丽水最具成长性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来自茶企的基层人大代表,请问接下来,您将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助力丽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任卫忠:2024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之际,畲乡人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总书记的回信。回信令人心潮澎湃,给畲乡的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昨天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品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此我感触很深。景宁惠明茶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茶园面积已达7.8万亩,产值高达8.3亿。去年我们还投资了3.5亿元建成了惠明茶产业园。
身为一名茶产业的基层代表,我将发挥所长,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努力,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茶叶提质增效方面持续努力。景宁有一棵千年孤本白茶,叫白玉仙茶,以前不能繁育,经过我们的攻关,终于繁育成功了,经鉴定,这项技术还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们已建成最大的白玉仙茶嫁接基地,亩产效益也翻了三番,并向全县推广了两万多亩。它的特点是,品质好,效益高,深受茶农们的追捧,这也实现了源产地品种和品质跃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惠明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奋进。
二是在茶叶生态种植方面持续努力。我们独创了“种树引鸟捉虫、养羊控草肥土”的生态种植新模式,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过程都可见的安全。我们将对标全省最美茶园的标准,打造具有景宁辨识度的生态茶园,朝着数字化、生态化、场景化进程,挖掘茶园更多的生态价值,引领茶农们走向绿色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三是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持续努力。30多年来,我们一直深耕茶叶的加工技术,将“惠明茶手工制作”这项非遗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了4项茶叶加工发明专利和30多项专有技术,并研发出了“一杯会跳舞的好茶”,好看又好喝,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2024年,奇尔惠明茶加工组还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是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茶企。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在茶叶的加工技术上“死磕”细节、“细抠”品质,力争制作出更多的精品茶叶。
四是在茶叶市场销售方面持续努力。茶叶销售难,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我带领企业的直播团队,帮助农民直播带货,单次销售额达到110多万元。截至目前,人大代表直播间已累计销售了3300多万元,惠及二千多户农民。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同时,我也深知,品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以积极的态度响应总书记回信精神,发挥景宁的独特优势。在茶产业中“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在推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多的景宁方案。
▲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张 楚
记者提问:丽水正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致力于让更多青年才俊与丽水这座活力之城“双向奔赴”。您是人大代表,也是一名青年律师,能否从您的角度给我们谈一谈,丽水如何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人才?
张 楚:年后,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举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火爆“出圈”,这位与国内顶尖企业家同坐第一排的“90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青年人才在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独特魅力。近年来,丽水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想要真正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我建议从“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和“强化凝聚力”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议优化青年人才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创新创业青年,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资金补助、住房保障和创业支持。同时,建议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对丽水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关注和选择丽水。
二是建议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竞争力。产业是人才发展的“基石”,产业兴则人才盛,丽水要进一步立足产业发展,构建青年人才的“强磁场”。同时,建议丽水市政府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和项目,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三是建议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强化人才凝聚力。青年人才不仅需要事业平台,也需要生活归属。建议市政府持续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特别是青年关注的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问题,提供更多便利,增强青年人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优秀的人才“走进来”并安心“留下来”。
▲遂昌县金竹镇百胜村党支部书记 曾梨萍
记者提问:您是来自农村的代表,相信您一定非常关注“三农”工作。请问对于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曾梨萍: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强化五大富民强市产业发展支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等一系列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听了之后备受鼓舞。
我觉得,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路子。比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是遂昌的特色产业,做好做优这一产业,不仅是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以“非粮化”整治、宜机化改造、杂交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等为契机,在我村先后清(理)腾(退)非粮作物267亩、改造农田420亩、示范推广杂交稻制种全程机械化420亩,《关于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的建议》被政府部门重视采纳,使杂交稻制种产业在我村实现了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给乡村振兴提供了“金竹样板”。
今年,我带来了《关于提升石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发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保障科技支撑,推动石蛙精深加工,通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缙云县蓝天救援队队长、缙云县粮食收储公司职工 徐 涛
记者提问:您是缙云蓝天救援队队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也是粮食收储公司职工,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请问,您怎么看待您的“双重角色”的?
徐 涛:在我看来,社会救援着力于危难时刻救助;粮食收储着眼于夯实民生根基,两者虽路径各异,实则殊途同归,都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缙云蓝天救援队队长我很自豪,我们始终秉持着“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的挽救生命。缙云县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15年,从最初7人的小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148人的专业民间救援组织。十年间,我们累计出动救援6224人次,服务总时长达63000多小时,曾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集体三等功”等多项荣誉。我们不仅能在灾难发生时冲在一线,还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知识普及等公益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作为丽水粮储人我也很骄傲,我们的工作就是收好粮、管好粮、用好粮。全市三百余名粮储人默默无闻、日夜守护着储备粮,保障了全市常住人口半年的口粮安全。我们积极推进精细管粮,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实现了储备粮食的“常储常新”和“优粮优储”。我们将坚决守住“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为丽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信心满满,我会把社会救援和粮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干所得,切实转化为可行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我将继续关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推动完善救援体系机制,提高救援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也希望社会各界关心丽水粮储事业,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总之,我将秉持初心、笃定前行,把自己的“双重角色”发挥得更好,为丽水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更多的温暖与光彩。
▲上海市丽水商会党委书记、会长,上海大者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大者
记者提问:您是一位在沪丽商,一直以来都心系家乡。在这里我想问的是,接下来,您将如何用好上海的优质资源,助力丽水高质量发展?
蔡大者:听了朱林森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我特别激动,充满信心。报告里提到 “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企业有感的营商环境” ,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让我们觉得家乡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上海市丽水商会一直把服务家乡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去年,我们推动36家会员企业参与“山货出海”,让遂昌土蜂蜜走进上海外滩;还落地了8个科创项目,投资超15亿;设立了“青蓝基金”,资助了128名山区学子;牵头成立“生态公益基金”,助力丽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现在,丽水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成了长三角、海西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正全力推进打造新增长极、建设大花园、推进共同富裕这“三大战略任务”。我们在沪丽商,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接下来,我们会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让更多优质资源、项目和技术向丽水汇聚,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当好桥梁,助力产业发展。围绕全市“5+5”生态产业体系,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推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尤其要推动上海企业购买丽水森林碳汇,探索生态共富新路子。同时,通过“以商引商”,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丽水,升级产业链。
第二,汇聚在外丽水籍人士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商会有近300家会员企业,我们会设立“丽商回归”服务团队,对接他们的投资需求和家乡的需求;还将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入前沿创新技术;另外,发起“百企联百村”,引导企业结对帮扶,让丽水人经济和本土经济协同发展。
第三,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民生事业。我们商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的支持,以后要怀着感恩之心,把事业发展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结合起来。联合沪上医疗、教育机构,开展“沪上名医返乡义诊”“山区教师培训计划”等,让更多家乡人受益。
最后,我想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满是机遇和信心,丽水的发展凝聚着乡情和梦想。我会带领上海市丽水商会全体继续奋斗,更好地为丽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