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松阳县竹源乡后畲村和大岭头村的分岔路口上,一个温馨抢眼的“暖心便民亭”悄悄地站在路边。平时在这里候车的村民们终于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这一转变,不仅是空间的高效利用,更是竹源乡人大民生关怀的生动体现,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愁愁愁,两个难题让人忧 
“停车场里的核酸小屋也太占位置了,晚点来的人连车都没位置停……”在竹源乡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来办事找不到停车位的村民懊恼地说。村民所说的核酸小屋不仅是来办事村民的困扰,也是乡干部的一道难题。每天竹源乡政府的院子里,被乡干部、来办事村民的车子停得满满当当。停车场上的核酸检测亭却格外显眼,不仅占着停车位,还影响通行安全。闲置久了,灰尘积满,与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县人大代表叶长伟走访后畲村和大岭头村村民时,也发现了一个难题。公交车是竹源乡许多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在大岭头和后畲的分岔路口,村民候车条件较为简陋。炎炎夏日,村民们在烈日下翘首以盼;凛冽寒冬,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遇到雨天,更是只能在风雨中狼狈等待,全身被雨水打湿是常有的事。这样的候车环境,长期困扰着出行的村民。
变变变,实现双赢令人喜 
县人大代表叶长伟通过乡人大联络站码,提交了在后畲和大岭头村路口建设一个便民亭方便村民候车的想法。竹源乡人大接收这一信息后,组织人大代表多次到现场查看,面对面交流听取村民的想法,并邀请了乡政府相关负责人、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就如何更方便高效地设置站点亭进行讨论。最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将乡镇府停车场上闲置的核酸小屋搬到后畲和大岭头村公交站点上,并改造成暖心便民亭的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乡政府立即着手办理下,无人问津的闲置小屋实现了华丽转身,变身“暖心便民亭”。经过微改造的亭子,村民可以候车休息,还能取阅宣传资料。采茶季来临,附近的茶农可以进亭躲雨。亭子的外观用醒目的图片和标语温馨提醒着过路的群众时刻交通安全出行。 “这下等车可舒服多咯,再也不用日晒雨淋啦!”后畲村的叶大爷望着崭新的“暖心便民亭”,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我们的闲置小屋也重新上岗,为人民服务了!”乡干部小竹也给这个主意点赞。 一直以来,竹源乡人大始终秉持“民生无小事”的理念,利用代表联络站主动收集民情民意,主动发现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延伸人大代表履职触角,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小急难”问题,精准分析,开出良方,全力推动民生“微”实事落地见效,书写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