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丽水市人大开展的“立法前沿”系列活动之《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七一主题活动上,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施炳台现场分享抗美援朝的经历与感悟。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有关人员及丽水学院全过程人民民主调研团的8名大学生一同参加。 
施炳台,缙云县雅施村人,1951年参军,同年入朝参战,在朝鲜谷山郡调入60军教导团观察队任班长,53年提干,曾任181师炮587团军士教导连副排长、代排长。 “我们的胜利是拼出来的!”施炳台的面庞虽沧桑阡陌,但眼神依旧无比坚定。他讲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唱响这旋律,就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力量。” 
1951年10月24日,施炳台和战友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场上硝烟弥漫,白天如夜晚,夜晚似白昼。朝鲜寒冬刺骨,后勤困难,战士们靠萝卜干、咸鱼充饥,甚至因缺乏叶绿素而患夜盲症。他们只能在夜间摘松针泡水,以缓解视力问题。 每一场战斗都生死攸关。防空警报随时响起,敌机轰炸将营地化为焦土,甚至有一次炮弹直接落在营地中。但施炳台和战友们始终坚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用最朴素的信念支撑着每一次冲锋。 晴天露宿野外,战士们用雨披和夹被搭起“天为房,地为床”的临时住所。施炳台说:“我们都有坚定的信仰,一定要帮助朝鲜人民,打赢这场战争!” 
如今94岁的施炳台依然精神矍铄,他感慨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希望年轻人珍惜当下,国家需要时,也要像我们当年一样挺身而出。”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俞晴:“今天站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听着施爷爷讲他抗美援朝的故事,心里真的特别受触动。那些枪林弹雨里的坚持,那份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家国安宁可以牺牲一切的赤诚,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遗址所承载的精神分量!作为年轻一代,我深感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付诸行动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余快:站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我深切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既是革命精神的受教育者,更是其传承与践行的生力军。铭记施爷爷等先辈的事迹,不应停留在情感的共鸣层面,更要转化为投身“大思政课”实践中探索有效路径的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