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指出,以品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动能。 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路上,缙云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黄茶这一品质农业发展,找准人大监督助推共同富裕的结合点,打出专题询问、建议督办、专题调研等监督“组合拳”,激发缙云“乡愁”产业“富民”动能,交出人大助力共同富裕的答卷。 
缙云黄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括苍汇记》已有载“缙云贡黄芽三斤”。如今的它作为缙云乡愁富民产业的“金名片”,先后入选G20杭州峰会指定用茶、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指数TOP50榜单以及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单位销量品牌收益第6名(全省第四、全市唯一),获评荣誉超40项,品牌价值一路飙升。目前全县黄茶种植规模达1.35万亩,年产量58吨,综合产值1.2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传统农产品“变身”名副其实的“共富茶”。 专题询问,筑基固本促发展 
其实早在2018年,缙云县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题询问会上,黄茶相关的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及用地保障等问题就已备受关注。会后,县人大常委会从强化主体培育、深化三产融合、优化要素保障等四方面提出了十余条专题询问意见送交县政府研究处理,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提供了可借鉴的有力参考,有效助推了缙云黄茶等农业产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近年来,县政府还陆续出台了缙云乡愁富民产业政策及缙云黄茶产业扶持政策等,从政策层面为黄茶等农业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建议督办,破难解疑焕新生 
“黄茶品牌建设要加大力度”“黄茶茶企的用地问题制约发展”“要切实保障茶叶主产区的鲜叶交易场所和茶旅用地指标”……近年来先后收到《关于加强“缙云黄茶”品牌保护和发展力度的建议》《关于重视和解决我县茶叶龙头企业用地问题的建议》《关于改善提升“缙云黄茶交易专业市场+文旅发展”的建议》等建议,另有涉及黄茶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道路交通、茶文化及茶旅融合发展等多方面涉茶建议数十条,点点滴滴皆是民心所向,也道出了黄茶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涉及茶产业发展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通过落实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县政府领导、“一委两院”主要负责人重点领办和人大各工委对口督办代表建议制度,多方联动、协同推进。近年来,缙云黄茶品牌建设持续加强,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新建杜桥茶叶市场,茶青交易市场亦在筹建,流通网络日益完善;构建茶产业完整链条,获评茶旅融合示范点5个……随着相关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缙云黄茶产业发展一路破难、欣欣向荣。 专题调研,把脉问诊谋新篇 
黄茶作为缙云近十年来主推的农业品牌和茶叶品种,近年来发展力度有所减弱,发展后劲不足,也面临诸多新的发展问题。为此,今年5月以来,由缙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调研组开展茶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茶农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哪些技术难题?”“茶企在发展中面临哪些瓶颈?”“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外部竞争,缙云黄茶的差距和出路在哪里?”……调研组实地走访了黄茶的主产乡镇,实地考察了久昇仟、龙辕、轩黄等本县黄茶产销企业,赴杭州茶博会考察学习,并多次召开职能部门、重点乡镇、茶企代表座谈会等,与茶农、茶企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直面黄茶发展的现实问题,广泛收集茶产业发展的妙计良策,为缙云茶产业发展寻求出路。 6月,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面对调研组提出的茶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品牌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制约,代表们提出了包括政策支持、品牌建设、平台打造、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十余条审议意见,群策群力为缙云黄茶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共同思考新形势下黄茶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接下来,缙云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化监督实效,紧盯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升级,更好助推缙云黄茶“黄”叶变“金”叶,为助农增收促共富、缩小“三大差距”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