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贯彻全会精神·人大促共富③】松阳:深耕中医药产业,助力山野草药变身“致富筐”
(发布日期:2025-07-14 18:39 作者: 松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量:


小小的一片绿叶子,是如何成了畲乡人民的“致富密码”?近年来,松阳县人大紧扣民族片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持续助推适宜性产业培育,以精准监督、深度赋能激活民族乡村发展动能,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ef5104e452ed7fba5eb4e0d8bab9f17.jpg

探路深山:从 "山野药材" 到 "共富药谷"

走进象溪镇南坑源村的“江南药谷”三叶青共富工坊,连片的三叶青藤蔓缠绕、绿意盎然。这片生机盎然的药园,曾是畲族群众眼中“种啥啥不成”的深山荒野。

2022年,为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了一场覆盖全县的“中医药资源普查行动”。代表们对全县林下空间、中药材资源展开全面摸排,最终锁定南坑源村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

为让产业蓝图落地生根,县人大创新推出“工委联动 + 乡镇跟进+代表参与”的协同机制,开展调研50余次、座谈10余场,收集群众意见100余条;同时邀请农业专家、市场分析师、药企代表量身定制方案,既算好“生态账”,更算清“经济账”。代表们则化身“民情联络员”,田间地头听诉求、农户家中记期盼,让每一项决策都扎根民意土壤。

如今,60万袋三叶青在山坳里扎根,100余户畲汉农户加入种植大军。畲民日劳务收入从130元涨到200元,村集体通过产业项目招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举措,增收50余万元,昔日沉寂的畲寨,成了远近闻名的“三叶青之乡”。

6786786-19.jpg

紧盯落实:监督护航政策 "精准滴灌"

“产业要结果,政策得扎根。”为让中医药产业在民族乡村真正“活起来”“长起来”,松阳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当起“驻点服务员”,牵头组建由部门干部、产业专家、行业能手组成的服务团队,与民族乡村结对子、解难题。从种苗培育到技术指导,从销路拓展到品牌打造,全流程跟进帮扶,确保产业发展“不断链”。

在南坑源,这样的“精准帮扶”处处可见:针对民族村寨育苗技术薄弱的问题,人大监督推动农业部门组建“畲药农技特派员”队伍,每周驻村开展培训;针对种植基地山高路远的困境,人大代表深入基地调研后提出相关建议,推动林业部门研究制定林区道路建设方案,并持续跟进项目进展,助力解决运输难题。

“通过连续三年的产业监督助力,不仅南坑源村的三叶青产业蓬勃发展,全县中医药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民族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金理介绍。

484331e42331df7c1077e3071ad1dc4.jpg

创新融合:药文旅串起畲乡“共富链”

在松阳,中医药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药材本身。县人大在监督中发现,畲族群众“药食同源”“药养结合”的传统智慧,正是产业升级的独特密码。于是,一场“中医药 + 畲族文化 + 乡村旅游”的融合实践,在板桥畲族乡率先破题。

如今的板桥畲族乡,处处可见“药文旅”融合的巧思:大毛科村的中药材基地里,游客跟着畲族药农辨识多花黄精、小香勾、覆盆子,体验“一叶一香”的采摘乐趣;桐榔村的畲药体验馆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做“避瘟香囊”……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乡村面貌的蝶变,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县人大不断延伸监督触角,先后开展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业协同发展等专题监督,跟踪推进民族乡村一体供水全覆盖、道路建设等“民生微实事”项目,成功促成板桥至丽水城区公交车通行,民族片区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全线贯通,带动乡村整体环境与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提升民族乡村群众生活品质。

IMG_5126.JPG

从南坑源村的三叶青基地到板桥畲族乡的畲药文化康养基地,从人大代表田间地头的“民情笔记”到畲族群众脸上的幸福笑容,松阳人大以实干担当,让中医药产业成为串联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金纽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