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7月22日上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暨基层人大助发展促共富主题活动”在遂昌县大柘镇万亩茶海人大代表联络点举行。来自青田县、缙云县、莲都区、景宁畲族自治县、龙泉市和遂昌县乡镇人大主席或人大工作者结合当地人大履职故事展现了基层人大在助推发展、促进共富道路上的担当与作为。
▼ 以民意为墨 绘就流动的法治长卷 莲都区大港头镇 叶梦绮 
接下来的几分钟,请随我一同进入画乡的法治长卷。 看,瓯江之上,画乡游船正悠然穿行。掌舵二十年的船工老林,不仅是水上的“活地图”,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大港头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员”。自从游船上挂起立法意见征集二维码,老林总是第一时间问候、引导、记录。这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饱览瓯江美景的同时,也成为了立法的参与者。当他看到一位上海游客留言:“江边民宿停车难,希望能规划停车场”后,连同记录的其他建议,迅速反馈到人大联络站,人大将这些建议悉心梳理,在《浙江省旅游条例》征求意见时,就提出“加大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增设标识标牌”,这条意见直接反馈到了省人大法工委。 
游客们的“金点子”化作了立法的“金钥匙”,而这,只是大港头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一个鲜活切片。2021年,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牌匾庄重地挂在大港头代表联络站时,许多像老林这样的当地村民都对此充满了疑惑。四年光阴流转,在市、区人大的有力推动下,我们创新构建“1+X+N”的工作模式——1个主阵地凝聚核心力量,X个征集点延伸民意触角,N名联络员织密沟通网络。逐渐地,村民们从对立法工作的不解与疑惑,变成了主动传递基层好声音,积极争当普法宣传员。从此,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民情汇聚的“枢纽站”,民宿客栈化作民意交流的“小客厅”,游船码头变作民主对话的“移动站”,甚至那棵历经1500年的大樟树、江上悠悠行驶的小船,都成为了民意传递的重要载体。全国人大调研组也驻足感慨,樟树下说法、民宿里意见征求,这种接地气的立法实践,令人耳目一新 。 
目光聚焦在古老的香樟树,它褶皱的树皮里藏着千年通济堰的治水智慧,而樟树下法治小铺,就是我们最接地气的民意集散地。镇上的“老年帮帮团”每逢月初,就支起铺子广泛发动,忙完农活的村民与闲散的游客围坐在一起,就最新的条例各抒己见。在《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意见征集时,67岁的王大妈再一次发声:“现在村里环境美了,可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我们就盼着更多能人回来建设家乡!”她质朴的话语,最终化作条例中“引导乡贤回归、青年返乡和人才入乡”的重要条款。 就这样,樟树下,几张木凳、一杯热茶,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了立法智慧的火花。 这幅法治的长卷上,市人大精心晕染的“数字水墨”同样精彩夺目:2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如繁星般点缀在处州山水间,全市1200名信息员组成的“墨韵军团”活跃在大街小巷:丽阳社区的“立法漂流袋”叩开327户居民家门,收集起独居老人对幸福晚年的美好期盼;雅溪镇的“立法大篷车”开进热闹集市,串起了街头巷尾的民生关切。600余场热烈讨论,沉淀出真知灼见,200多条宝贵建议,被纳入法规条款。基层立法联系点让人大立法走出“云端”,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的土壤。 
如今,古樟又发新芽,游船再次启航,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落地丽水这一喜讯如破晓的晨钟,激荡起瓯江两岸澎湃的法治春潮。从最初“樟树下说法”的质朴实践,到如今“国字号”平台的搭建,我们成功让立法工作从最高权力机关的殿堂,生长出深入阡陌的根系,实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