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一任校长说过: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那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这句话镌刻在遂昌县人大代表、金竹镇中心小学教师郑凤娟心底,陪伴她在乡村教育领域深耕十四载,也指引她以教师与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为山区孩子的未来、为乡村共富的梦想不懈奔走。 
2011年,刚毕业的郑凤娟,以小学数学学科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教师队伍,被分配在了乡村学校任教。这一待,便是14年。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到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丽水市教学名师、丽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丽水市优秀教师、遂昌县“钱瓯名师”、教育部2021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入选者……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她扎根课堂、深耕教学的执着,更是她用爱与责任守护乡村教育的见证。 
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深耕,让郑凤娟对山区教育的变化与困境有着最真切地感知。“这14年,我亲眼看着遂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步步变好,与县城学校的差距逐渐缩小。这是政策支持、社会关注的结果,更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底气。”欣慰之余,一个现实问题始终萦绕在她心头:师资流失,仍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很多人觉得乡下平台小、机会少,待在乡下就是平庸”,这种偏见让不少优秀青年教师望而却步,即便来了也很难长期扎根。面对这样的困境,郑凤娟从未动摇“乡村从不平庸,只要有知识传递、有梦想生长,这里就是最璀璨的殿堂。” 这份对乡村教育的深刻洞察与牵挂,也延伸到了郑凤娟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中。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始终以“教育者的敏锐+代表的担当”,将履职重心聚焦在“山区教育提质”与“乡村人才留存”两大核心上,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共富“搭桥梁、献良策”。为了摸清山区师资流失的根源,她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对乡村教师进行走访调研,收集来自一线的“鲜活声音”,成为她提出建议的“硬核依据”。 在县人代会上,郑凤娟多次围绕“完善乡村教师保障机制”提出建议,她提出“建立班主任教师专项补贴增长机制,根据任职年限分级提高补贴标准”,她还关注“乡村教育与本地产业融合”,提议在农村学校开设特色劳动实践课程,结合山区茶、竹、菌等产业资源,培养“懂乡土、爱家乡”的本土人才。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逐步落实。如目前金竹镇中心小学结合金竹镇作为全国中药材基地的本土文化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特色学校理事单位(系丽水市唯一)。 
“作为老师,我想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人大代表,我想为乡村教育发声、为山区共富尽力。”郑凤娟说。 这两个身份,本质上是“同一份责任”都是为了让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让孩子们的未来越来越亮。如今,她依然每天穿梭在教室与乡村的田野间,在她的心里,乡村教育的路没有终点,人大代表的责任也永远在路上,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做山区孩子的“引路人”,做乡村共富的“践行者”,用自己的微光,点亮更多人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