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超玉,青田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一名90后山区教师。自2017年从教以来,她一直扎根在青田县季宅乡学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丽水市新坛新苗”“丽水市新坛新秀”“县优秀大队辅导员”等荣誉。 
9月5日,青田县人大办干部黄詹君走进季宅乡学校,对黄超玉老师教学一天进行跟踪采访。 清晨7点40分,季宅乡学校走廊传来朗朗书声。黄超玉正轻声提醒一位还没完全“醒”过来的学生。随后,她快步走进教室,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当天语文课的内容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立秋已过,依山傍水的季宅透出几分诗中的清新与凉意。孩子们诵读积极、背诵熟练,课堂上不见“暮愁”,唯有洋溢的朝气。 
下课铃响,黄超玉的工作却远未结束。从教室走回办公室的路上,不断有学生围拢过来——问题、交流、问好,孩子们自然地将她当作最信赖的人。 周五的课表上她只有一早的语文课,但实际上,课程结束后她依然奔波于校园各个角落,处理着各类事务。用她同事的话说,“比起教师,她更像学校的‘大管家’。”除了教学,这里的老师们还需分工承担学校日常运转的其他工作,黄超玉更是其中的骨干。 在访谈中,黄超玉谈到了山区教育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目前,该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七成。他们多数租住在学校附近,由祖辈照料,甚至有由九十多岁曾祖父看护的极端案例。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使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说起素质教育,黄超玉语气中带着愧疚:“我们没有专职音乐老师,上课只能放放音乐,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给不了孩子更多。”她提到,尽管现在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但体验效果仍会打折扣。作为人大代表,她特别就此提出建议,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教育局后来分配来两名全科教师,音体美都能教一点,对孩子们帮助很大。” 
山区教育长期面临人员和资金短缺的困境,校长陈万年坦言,“学校有很多地方亟待修缮。”他特别感谢当地人大代表和乡贤始终挂念这所学校,“他们每年的捐赠,对我们来说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据悉,下周二将有一批人大代表和乡贤来校访问。季宅乡人大联络站也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寒暑假公益课堂,并联动爱心企业捐资捐物。 谈起早上在走廊遇到的那个孩子,黄超玉说那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每天由爷爷从几公里外的高湖镇乘乡村公交接送。“放学时间跟末班车时间接近,我总担心他赶不上车。”出于安全考虑,她告诉学生若没赶上车,可以送他回家。她还以人大代表身份向交警部门建议,加强上下学时段的交通引导与劝导,“交警非常重视,现在家长骑电动车戴头盔的意识明显提高了。” 
黄超玉的家在船寮镇,自己也有尚在襁褓的孩子。工作日里,她只有一个晚上能回家探望。“下班不是不能回,是这些孩子课后还需要人照顾。”她与学生之间早已超越普通的师生关系,尤其对那些留守儿童,她总想多给予一些关注。黄超玉说,山区教育虽然条件有限,但她仍愿尽一份力,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她将继续坚守山区教育一线,履行好教师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责任,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山区教育、关怀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值得被看见、被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