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人大》杂志刊登·地方立法十周年|丽水: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
(发布日期:2025-09-13 10:05 作者: 《浙江人大》杂志 备案审查处 杨春旋 浏览量:


作为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浙江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丽水一直将高质量立法作为推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引擎。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丽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丽水市促进人才科技融合发展条例》《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15部具有丽水特色和辨识度的地方性法规,并对8部法规进行执法检查,6部进行立法后评估,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基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如何在地方立法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丽水市人大在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特色立法实践、立法机制创新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丽水辨识度的立法新路径。

立制强基   让立法“底盘”更稳

WechatIMG3669.jpeg

“没想到我们基层的声音,被国家立法机关采纳了,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今年6月初,当得知自己的意见被全国人大采纳,丽水市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处副处长黄一萍开心地表示。

时间回拨到1月17日,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组织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意见征集座谈会。

黄一萍建议在第六章“服务保障”中增加“加强涉企收费行为的监督,坚决纠正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该建议被采纳体现在第六十一条第三款中“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

这也是该总站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后首次开展的活动。2024年12月,丽水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成为全省首家设区市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

“丽水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获批成为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既赋予我们参与国家立法的使命职责,也畅通了我们向最高立法机关、国家部委汇报丽水各方面工作的渠道,更是我们立足市域特色,发挥代表作用,为国家政策、法律制定贡献丽水智慧的重要平台。”丽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锋介绍,该基层立法联系点除了完成日常立法意见征集任务,还深入研究并将丽水好经验好做法和需要国家层面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精准反馈到国家立法机关或者相关国家部委,有效畅通了革命老区与国家机关的沟通联系。

同时,丽水市人大着力强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先后制定了联系点工作规定、指引、意见征询采纳及评优机制等制度,逐步形成动静结合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运作模式。

“静态联系点指根据届内立法规划设立的固定点,动态联系点则依据年度立法需求临时设立。”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20个静态点已覆盖所有县(市、区),为解决静态立法联系点有时与具体法规不匹配、针对性不强、征集的意见建议同质化明显等不足,增设的动态点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

“截至目前,丽水市已构建形成覆盖全市的‘1+3+20+403’工作网络体系,即设立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20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其中一个既是省级又是市级),并延伸设立了403个立法信息采集点、配备立法联络员111人、信息采集员936人。”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精准采集   为特色立法“赋能”

WechatIMG3670.jpeg

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是丽水的三张亮丽名片。近年来,丽水市人大推动一批促进“红绿金”融合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落地,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筑牢法治根基。

丽水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为保护利用好全市533处红色革命遗址,丽水市人大率先制定全省首部革命遗址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

“立法过程中,我们深入遗址集中村镇,就遗址类型、保护经费、开放管理等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发动具有文保、党史、规划专长的人大代表,重点参与各联系点的立法调研,深入探讨遗址认定、规划、保护措施及责任等核心问题,切实提升了法规的可操作性。”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

条例实施两年多来,丽水各地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等措施,着力实现了“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目标。如今,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年接待量超48万人次,红色旅游线路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丽水市人大先后出台《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丽水市南明湖保护管理条例》《丽水市扬尘污染防治规定》三部法规,为擦亮生态底色提供法治保障。

开门立法,才能直通民意。为立好上述三部法规,丽水市人大召开钓鱼协会、游泳协会等群体代表意见征求会,集中收集沿湖社区(村)群众建议500余条,为改善南明湖水质、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务实的思路与方法。当前,丽水是全国唯一水、气环境质量均进入前十的地级市,法治护航功不可没。

“技术转化能不能有更畅通的对接机制。”“建议给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更多专项补贴。”“有没有可能通过立法破解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2023年6月第一天,工业强镇壶镇老街的“法治小铺”民意收集点热闹非凡。大家围绕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人才科技融合等内容,畅谈立法“金点子”。

而这只是丽水市人大为加快出台全国首部人才科技融合法规——《丽水市促进人才科技融合发展条例》,助力打造“金色”增长极的一个侧面。

据悉,在条例制定过程中,丽水市人大统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联系点及教科文卫“心连心”代表工作室,召开各类座谈会30余场,征集高质量建议1200余条。

此外,制定出台《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在对稻鱼共生这个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同时,引导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跃迁。该模式还推广到贵州、四川等省份,成为“东西协作”的农业样板。

开门纳谏   全民共当“主角”

WechatIMG3668.jpeg

立法依靠人民,方能凝聚最大共识。丽水市人大积极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创新意见征求形式,全力激发群众参与立法热情,使更多百姓成为立法“主角”。

坚持立法协商与立法辩论。每部法规均开展与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相关社会团体的立法协商座谈会。尤其是注重以协调不同利益群体权益诉求为核心,在全省率先开展立法辩论,着力打造“立法前沿”工作品牌。

在助力《浙江省旅游条例》修订时,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代表联络站等联系点组织民宿、农家乐经营者开展“围炉论法”活动,结合景区发展提交建议40余条。此外,联系点还“设”进景区、“走”近游客商户。

制定《丽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时,丽水市莲都区丽阳社区、雅溪镇等联系点让“立法漂流袋”入户,零距离倾听诉求,原汁原味反馈民意;修改《丽水市物业管理条例》时,各联系点通过“专家圆桌派”直播、选民接待日、“三乡人说”直播等形式,有效提升立法建议参与度。

“曾感立法遥不可及,实则就在身边。”参与活动的市民陈建东表示,这种方式既让群众意见融入法规,也使市民深入理解法规背景与价值,从而更加自觉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此外,丽水市人大还积极探索“联系点+”法治融合新路径,推动联系点功能从“立法”向“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延伸。

如,组织代表参与立法调研、执法检查、立法后评估等环节,促使代表自源头为民发声;联合司法、执法部门开展普法、拍摄普法视频,生动讲述法治故事,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和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中,组织大学生、中学生参与“老屋拯救”讨论、消防演练、革命事迹宣讲等;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同志受聘大思政导师,进校园宣讲人大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沉浸式”法治思政课堂。

“我深切感受到:立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人民心声。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广大信息员就像‘法治星火’,把山区群众的生态智慧、民宿经营者的发展诉求、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愿望,都汇聚成立法的力量。未来,我们要继续做‘立法翻译官’,用方言讲草案、用直播开座谈,让更多‘沉默的声音’被听见。因为,最好的立法,永远是让老百姓觉得‘这法里有我的影子’。”丽水市人大代表、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张楚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