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省人大常委会来松开展的《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座谈会上,松阳县提交的一批“泥土味” 建议直击基层急救痛点,赢得调研组肯定。这些建议包括明确山区救护车“1医1护1司机1担架员”最低配置、优先给偏远山区配急救无人机、明确消防和村(居)委会在急救时的破门协助职责等。
县级联动:部门“深谈”摸准急救“堵点” 
松阳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项作组,召开多部门座谈会,邀请县政府办、卫健局、财政局等部门及人大代表、医疗机构代表、120 急救指挥中心人员参会。大家围绕急救资源配置、费用报销、跨部门联动等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有数据支撑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调研组还走访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一线场所,发现偏远山村急救耗时比城区多3倍,群众对‘更快救援’需求迫切。 田间征集:联系点把“意见箱”搬到群众“生活场” 
“立法不是‘纸上谈兵’,群众的‘急难愁盼’才是立法的‘指南针’。”在松阳,基层立法联系点正成为连接群众与立法的“桥梁”,而古市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接到调研任务后,更是把这份“连接”做到了田间地头。 人大代表们在玉米地里听取村民反映四楼滑倒后救护车人手不足的问题,记录下完善急救辅助人员保障机制的建议。在移民安置小区,有居民建议“得明确消防、村(居)委会在急救时必须协助破门清障,这‘软规定’得有‘硬约束’!”。代表们还走访独居老人,记录代办急救申请的诉求;医院负责人提议用无人机空投药品设备,缩短偏远地区救援时间。 线上线下:广开言路让立法“更贴心” 这场覆盖4个乡镇、300余名群众、60人次行业人士的调研,收集到8条针对性建议。松阳县人大常委会还通过线上平台征求意见,已收到300余条建议,涵盖急救培训进校园、公共场所AED全覆盖等方面。 松阳县人大常委会法制(监察和司法)工委主任宋伟林表示,将把群众的“家常话”变成“救命新规”,为条例的科学制定贡献松阳智慧,让立法真正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